这几天,连续看到辅导员们在圈里对学生种种行为的吐槽,感受到他们郁闷甚至愤懑、无奈又略显无助的情绪交织在一起,我笑称之为辅导员的“呐喊”,一直没有正面回应,但心里想着应该写点什么......
“学生会叫任课老师为老师,但称呼我就是导员或者直接喊哥或姐。”这句感慨,道尽了辅导员的无奈。在学生眼里,只有教课的才是老师。教育部规定高校里的辅导员和学生配比不低于1∶200,这意味着一个辅导员大多情况下要同时对接200名学生。尽管这200名学生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,但实际上,他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人远远没有为成年生活做好准备。
于是,看着有的学生在大学里迷失了自己;有的学生放纵或者放弃了自己;有的学生固执了自己,有的学生没有放过自己,有的学生走错了路,有的学生轻视或者高估了自己。
有的醒悟了,有的没有。辅导员们有时站在最后不美好的结局面前,偶尔也会悲从中来,“他们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”。
“学生们的保姆,学校的万能钥匙;天天担心学生出心理问题”;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就是没有地位”,辅导员如是说。明确写进辅导员9大工作职责的内容中,涉及教育学、政治学、心理学、法学、社会学等,且这些技能绝不是纸上谈兵,作为大学行政组织的最基层,辅导员也被戏称为学校里的110、119、114、120……是绝对的全方位复合实战型人才。
“我只是个普通人,我拯救不了谁。”一个辅导员曾经这么跟我说。是啊,他们也只是辅导员,有他(她)的局限。或者,用“拯救”本就不对,高估和美化自己而已。
拿什么拯救囧囧有神(网络语,即“窘迫”)的辅导员?我经常跟我的小伙伴们说个人发展的要义:倘若被繁杂事务“吞噬”,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,缺乏苦心修行的勇气,那么,当“辅导员”,就可谓是“一入侯门深似海”了,最终也会成为一种无奈的“归宿”。回到处理问题上来,在处理具体的学生事务中,学生理解自然好,如果不理解,也没关系,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学生的理解而选择,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成长、让学生成长而选择,所以他们理解或感恩与否,重要,但没那么重要。
很欣慰,大家(包括学生)在朋友圈回复时说的一些话,我相信那也是他们的肺腑之言。也有辅导员曾经跟我说:“成为辅导员,每天看到青春活力的学生们,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,让我觉得很幸福。”
很喜欢林清玄的一句话:你心柔软,却有力量。从事学生工作这些年,更能理解这份柔软和力量背后的沉重。草木无心,也能自然生长;我们有心,更应无忧度日。我想告诉大家的是:你的内心可以柔软,但更要有力量。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,捕鱼的渔夫看不到海。眼中只有鹿和鱼,必然看不到山海;眼中只有微不足道的同情和怜悯,永远不能给人真正的正能量。成为辅导员,要见山,柔软心要伟岸如山;要看海,柔软心要广大若海。这是一种心境和力量。人生的最大魅力在于,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,一次不经意的选择会成为最大的幸运。
让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!
战友:左剑